胃下垂針灸效果好
編輯時間:2018-10-23 來源:www.changnang.cn
胃下垂針灸效果好
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懸力不足,支撐內臟器官韌帶松弛或腹內壓降低,腹肌松弛,導致站立時胃大彎抵達盆腔,胃小彎弧線低點降到髂嵴聯線以下。胃下垂輕度者一般無癥狀,下垂明顯者患者多可有腹部脹滿、沉重、壓迫等腹脹及上腹不適感,飯后腹部隱痛、惡心、嘔吐(與食量有關。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,且疼痛亦較重。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,飯后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),嚴重者可出現頑固性便秘及失眠、頭痛、頭昏、反應遲鈍、抑郁等神經精神癥狀,低血壓、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,肝、脾、腎、橫結腸等臟腑下垂。根據臨床表現加之X線鋇餐造影確診胃下垂并非困難。
中醫學中沒有胃下垂病名,據其表現可在“胃緩”“胃下”“虛勞”“胃痛”“腹脹”“等病癥中有相關表述!鹅`樞·本臟篇》有“肉睏么者,胃薄。……肉睏不稱身者,胃下。胃下者,下管約不利”的相似記載。說明全身肌肉健壯者胃厚,肌肉瘦削者胃薄;肌肉瘦薄與形體不相稱者則胃的位置偏下,肌肉不夠堅實者胃緩,同時亦說明患胃緩者然有胃下。中醫認為胃下垂雖表現在胃,但與肝、脾關系密切;颊咚伢w虛損,食飲不調,暴食暴飲生冷之物,日久損傷脾胃而導致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,黏膜不固,胃肌無力;或為勞倦過度,感受寒熱,胃失和降,納化換常,形體虛損,脾虛不運;或為情志內傷,橫逆犯胃,木乘脾土,肝郁氣滯,疏泄失常,胃失和降;或為常因飽食,食后過度用力,坐車上下顛簸,久而久之損傷脾胃終誘發胃下垂。
取百會、合谷、足三里為主穴。伴有胃痛隱隱,喜按喜溫,遇寒痛劇,泛吐清水,倦怠乏力,肢冷,便溏,舌苔白膩,脈沉細者,加神闕;伴有胃痛而脹,痛連脅肋,暖氣,吞酸,飽悶不舒,苔薄膩,脈沉弦者可加內關。
患者取仰臥位,全身放松。所選穴位處常規消毒后醫者持毫針針柄以小于15度內角,針尖向前沿頭皮快速刺入百會穴處帽狀腱膜下層1寸。合谷、足三里毫針直刺1.2寸。內關毫針直刺0.7寸。百會、合谷、足三里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轉補法約1分鐘后再溫針灸30分鐘。內關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。醫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,拿灸用純艾條使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,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(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),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、術者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原則。于神闕穴處施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內溫熱、舒服為度。每天針灸一次,每次針灸后患者需仰臥位休息2小時。
按方中神闕穴位居臍中,又名臍中、氣舍、氣合、環谷、維會、命蒂等。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,其處凹陷空缺,歷代針灸醫籍均視為人體要穴。此穴屬任脈,通過經絡關系督脈“貫臍”“過臍中央”,故在肚臍眼施術可以激發經絡之氣,通過任督二脈總理人體諸經百脈、五臟六腑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培元固本、回陽救逆、補益脾胃等功效。近代針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認為針灸補法于百會、合谷、足三里具有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的作用,與補中益氣湯功效相同。內關乃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,聯絡上、中、下三焦,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于陰維脈,能寬心理氣,寧神和胃。
相關新聞
- 治未病科和傳統醫學科室的區別在哪里 2025-01-06
- 中醫舌面象儀適用范圍介紹 2024-12-02
- 舌面象儀技術參數詳解 2024-11-04
- 舌面象儀怎么樣 2024-10-12
- 舌面象儀有哪些優勢 2024-09-29
- 五臟相音診斷系統可以檢測哪些疾病 2024-09-19